返回首页

志高务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二千多年前孟子的这段话,至今仍鼓舞、激励一代代青年不畏困苦、奋于饥劳,进而担当大任,成就丰功伟业。

1969年1月13日,不满16岁的习近平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知青插队生活。少年习近平也不会知道这也开启了他立志为国、勤政为民的人生新征程。

火车从北京出发到陕西铜川,住一夜,乘卡车到延安,又住一夜,又乘车出发经延川,才到达插队所在的文安驿公社。简短的欢迎会,“简单”的欢迎饭,知青们就按照名单各自奔赴插队地点,习近平被分到了梁家河大队。年少的习近平随身带的行李有两个箱子,两个装满书的沉甸甸箱子。15岁的娃娃,从北京把两大箱书一路给搬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此时,这个瘦瘦高高的后生就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了光秃秃的黄土高坡,面对“穷山僻壤”面对缺衣少食,面对辛苦劳作,知青们很不适应,心中感到迷茫和失落。习近平曾经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笑谈插队生活需要过“四大关”。第一关是“跳蚤关”,知青们刚到陕北,一方面不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住宿卫生条件差。身上被“虼蚤”咬后就会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挠破以后更是容易化脓感染。经过一年多的适应和住宿环境的改善,这一关才算过去。第二关是“饮食关”,那个时代贫穷的革命老区连最基本吃饱肚子都难以保障。粮食也主要是粗粮为主,缺油少菜。知青们正在长身体的年龄,他们深刻感受这种“饿其体肤”的饥饿感。这也让习近平等知青体会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暗暗也就立下了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宏愿。第三关是“劳动关”,城里来的知青们一方面还未养成劳动的习惯,不适应强度较高的劳动。另一方面不熟悉农村的劳动工具和劳动环境,劳动积极性不高。但时间长了,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熟练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知青们大都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第四关是“思想关”,习近平曾提到,初到梁家河时年龄小,又是被形势所迫下去的,没有长期观念,也就没有注意团结问题,后经过姨姨、姨夫教育,他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对他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也就成为乡亲们心中勤学肯干的好后生。

打通“四关”的插队的生活依然单调枯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长期劳动加上营养不良,很多人没了学习的热情。可习近平总是抽时间、挤时间、凑时间学习。他会带一本书在身上,每天劳动间隙就拿出来阅读;劳动一天,别人早早就躺下休息,他还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继续读书。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等不一而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他涉猎广泛,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用尽一切办法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不光爱读书,还爱思考,经常和别人交流学习心得,并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用到生活中,用到实践中,用到为老百姓服务上。

沧海横流,处处不安,对习近平来说,他所经历的远不止贫困和饥饿,在“文革”期间,父亲被迫害,他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他面临的精神压力不可想象。1972年,习近平追求进步,要求入团,但一波三折,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直到那年秋天,他才正式被批准入团。1973年,习近平在村里主持工作,申请入党成了当务之急。当时顶着“黑帮子弟”帽子的习近平又是几经周折,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才在1974年元月被批准入党,也正式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广阔农村,大有作为”,担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更是积极投身农村建设中,一心为老百姓谋福利。他年轻活力、头脑灵活、公道正派、肯干能干,用一颗热诚奉献的心回馈这片滋养他的大地。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办沼气、办铁业、打坝地、打水井、种烤烟、办代销社,还搞河桥治理。习近平当村支书不到两年时间,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正是这基层的工作经历让他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方法。

习近平多次说道“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陕北的父老乡亲保护了我,培养了我。”是群众给了他无私的关爱和保护,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习近平崇高的理想,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用最朴实的力量给予了他重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陕北七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也让习近平不断成长进步,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彷徨走向坚定,从一名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坚定为老百姓办实事有志青年。

伏久者飞必高,志高者行必远。正是志存高远的默默积累,脚踏实地的务实工作。为习近平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离开梁家河以后,习近平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接着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眼界、增长才干。紧接着又沉到县里直接当“一线指挥官”,一直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他一直怀揣为国为民的大志向,用务实行动为老百姓办“小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日积月累的坚持学习,争分夺秒的踏实工作,让习近平成为党和人民选择、成为时代的选择,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中,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领路人。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历史上之所以出现大人物,肯定有它的环境和际遇,但个人的积累和后天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讲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基层实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就时代英雄。

新的时代更有新的际遇。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该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际遇,融入中国高速发展的机缘,志当存高远,行须落实地。用心系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全面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务实的态度,扬帆斩浪、奋勇争先,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尹传明)


发布时间:2018-04-17 15:43
浏览量:0
首页    文学作品    志高务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